主页 > 社会 > 正文

​怒!香港一餐厅将“鸦片战争”“日军入侵”端上餐桌作卖点

2022-09-11 05:04 来源:佛搜网 点击:

怒!香港一餐厅将“鸦片战争”“日军入侵”端上餐桌作卖点

愤怒!香港竟有餐厅公然以香港的黑暗岁月和伤痛作为赚钱卖点,贩卖所谓「Once Upon a Time in Hong Kong」(曾几何时的香港)的主题晚宴,每位竟收费高达 3200 元。大公报记者昨晚直击,晚宴提供八大菜式,菜式名字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作卖点,包括「鸦片战争」、「日军入侵」等,以吃法式羔羊肉体验鸦片战争、食海鲜刺身感受香港的日占时期,还有可吞落肚的新冠病毒测试棒造型甜点,令人呕心!

有议员怒斥「屈辱晚宴」令人作呕!有教育界人士直斥餐厅在民族伤痛上洒盐,为恋殖借尸还魂。有外籍网民留言指晚宴呕心和血腥。

以下视频来源于大公文汇

,时长 01:28

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、黃山、余風、盧剛昌(文)調查組(圖)

这间涉事的餐厅 Relish,据网上数据显示,位于黄竹坑业发街一幢工厦的 22 楼某室。昨晚举办的「屈辱晚宴」,却在港岛天后电气道 54 号一幢商业大厦的 22 楼全层,疑似是临时为该专题晚餐包场。

Relish 餐廳舉辦的晚宴,菜式取名立心不良,八道菜每位 3200 元。

据餐厅 Relish 此前在英国一份文娱杂志《TimeOut》的香港版网站的宣传称,晚宴的八大主菜以香港城市演变的时间轴为题,用菜式体验香港被殖民侵占时期的荣光岁月,宣传特别推介的菜式,如「鸦片战争」的「灵感取自鸦片战争的法式羔羊肉」,「英国皇冠」则「回味殖民时代的炸鱼薯条」,「日军入侵」则「以新鲜海鲜和刺身带出香港日占时期」云云,而最后配上的测试棒造型的玩味甜点,「让你的舌尖感受历史事件的五味杂陈」。

歌舞表演涉違防疫規定

记者昨晚 6 时半抵达上址,一名外籍女侍应迎宾并指示记者只扫「安心出行」,毋须做快速测试,即可入场安坐。而记者全晚现场所见,所有客人都无做快测。晚宴场所约有八百多呎,酒吧和厨房以开放式设计,4 名厨师和 3 名酒吧侍应,连接待的外籍女侍应,共约 8 人。

疫情之下,晚宴竟有歌舞表演。

餐厅以红色的中国风及旧式招牌作装潢,7 时半陆续有客人到齐,现场坐满 16 名客人,除记者外,另有 3 名华人,其余是外籍人士,现场灯红酒绿,客人连服务员共约 24 人,因面积狭窄,现场显得颇挤拥。

第一道菜式叫「中华帝国」,约有 8 名服务员每人推一部点心车,以一对二服务 16 名客人。第二道菜式叫「印度效应」,在进餐时,有 2 女 1 男在餐厅内载歌载舞,涉嫌违反不得表演的防疫规定。

菜式「鴉片戰爭」:碟中放了吸食鴉片用的煙槍小模型,和一塊法式羔羊肉。

第三道菜式叫「鸦片战争」,呈上的除了一支烟枪,还有一块血红色的羔羊肉,寓意中国是任西方列强恣意宰割的羔羊,美化屈辱时代。

菜式「英國皇冠」:碟上有英國皇冠的標誌,戀殖味極濃。

到上第四道菜「英国皇冠」时,有两名外籍女子不但大跳热舞,还邀外籍男子共舞,有舞娘更持酒樽喂外籍男子饮酒。

菜式「日軍入侵」:實為海鮮刺身,令人聯想到日本侵略期間香港人被生劏。

每上一道菜均有声音报幕,讲解该道菜式起名的缘由。如上第五道菜式「日军入侵」时,会得意洋洋讲出日本侵华的时间。上第七道菜「新冠肺炎世代」时则会讲述事件来源,端出以快速测试棒造型的甜品。

席间,记者向一对法国情侣了解,从事银行业的男子说来港生活 12 年,昨晚生日,晚宴由女友代订,他对晚宴的噱头兴高采烈。另一名由美国来港工作的华裔男子虽然有精神享受,但直指「好难食」。晚宴到 10 时半许吃完八道菜,记者始终不见涉事的餐厅女店东出现,只有员工。

「對中國人來說是屈辱的晚餐」

立法会议员梁熙直斥,「菜名实在错得离谱、令人作呕!是在中国人的伤口上洒盐,是一个激起中国人情绪的起爆器,因为菜式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伤痛,西方人没有感受,可能当该顿晚餐是缅怀过去,但对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屈辱的晚餐」。他又批评菜式起名用心不良。

立法会议员、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陈勇也对餐厅的作为深表痛恨,「表面上看似商业行为,实质是在民族伤痛上洒盐,为恋殖行为借尸还魂,如果这间餐厅敢用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入菜名,肯定会触发起全球犹太人以至其他人的愤怒,激起国际风波。」

大公报记者昨日向 Relish 餐厅查询有关菜式名称的用意,惟至截稿前仍未有回复。

立心不良 觸起中國人傷痛

Relish 餐厅直认部分菜式灵感来自香港黑暗的过去,本港各界厉言声讨,指负责人用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去美化殖民史、日军侵略史,都掩饰不了居心不良和「软对抗」的恋殖煽惑。

教联会副主席穆家骏严正指出,餐牌上菜式的名字极有冒犯之意,「当中讲的每一件都并非普通的历史事件,涉及战争,涉及人命的伤亡」。他斥责餐厅刻意将相关历史事件与菜式挂钩,再次触起中国人的伤痛。用此轻率的方式作菜式的名称,是十分不恰当、十分错误的事情。

穆家骏质问,为何该餐厅会选择如此黑暗的时代、如此令人痛心的近代史,以及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为菜式的名称,根本不是从体验式饮食文化,而是强辞夺理的做法。从菜式食材与名字的搭配,某程度上反映出餐厅负责人的看法,例如那一道所谓「鸦片战争」的菜式,是法式羔羊肉,似在暗示和讥笑晚清被外国列强当成任宰的羔羊,「肉随砧板上」。

「可恥!這不是幽默」

不少市民在网上留言,怒斥餐厅在香港人的伤口洒盐。网民阿正直斥,「可耻!这不是幽默,而是把所谓的享受建于别人的痛苦上,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把日军入侵连系上刺身,摆明暗讽中国人有如海鲜,任日军宰杀生吃。」另有网民质问,「如果是外国人想出这菜式,种族歧视之心昭然若揭。如果是本地人,收费 3200 元,就是名副其实发港难财。」

隨夫來港 餐廳女老闆父親是政客

风波中的 Relish 餐厅于 2005 年 6 月成立,共有 10 名员工,现时是一家从事装饰、制作和活动策划的餐饮服务公司。餐厅女老板兼董事长为艾比 · 卡德曼(Abby Cadman),阿尔巴尼亚人,数年前随英国丈夫来香港居住。

餐廳老闆艾比卡德曼出生於阿爾巴尼亞。

艾比的父亲曾是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心脏科医生,亦是一名政客。其母则是妇产科护士。父母亲对艾比的影响很深。

曾以難民身份逃至澳洲

1995 年,年仅 6 岁的艾比 · 卡德曼一家人跟随政客父亲,以难民身份逃至澳洲。

成年后的艾比 · 卡德曼与英国丈夫结婚,数年前随夫来到香港居住,在 Relish 餐厅从事市场推广和餐厅管理工作。2019 年 Relish 餐厅前老板返回新西兰,艾比 · 卡德曼夫妇于是接手,成为 Relish 餐厅的新老板。